

蠶絲,是江蘇吳江震澤小鎮的人文符號與文化基因,攜著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,一位從小鎮走出的姑娘“小芳”胡毓芳懷揣著對絲綢的癡迷與熱愛,放下教鞭,下海經商,創辦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,用一根根絲織出了千萬床蠶絲被,也織出了一條從創業到創新、從特色到品牌的傳統產業蝶變之路。
3月,在這個屬于女性的季節里,胡毓芳收獲了“江蘇最美人物”的榮譽稱號,她身著真絲旗袍裝,脖頸間圍起真絲彩巾,為震澤絲綢代言,娓娓講述她與絲綢的故事。
棄教從商心牽絲綢夢想
1987年,胡毓芳從中師畢業后,被分配到震澤,投身教育事業。正當她在三尺講臺上孜孜不倦,茁壯成長時,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深深觸動了她,“沒和父母商量,我便辭掉‘鐵飯碗’下海經商,做起了繭絲綢貿易,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。”胡毓芳狡黠地一笑。
1998年,在股市中受挫的胡毓芳重返學校開辦小賣部。2002年8月,在震澤繭絲市場,她租了3間小門面,靠著一張拉綿桌和4名女工,開啟了太湖雪的艱苦創業路。
創業之初,胡毓芳既當老板又當銷售和司機。“有一次,我接到客戶電話,立即要40條被子送到吳江,當我費了好大力氣把被子全部塞進轎車開到吳江后,客戶電話又來了,說被子不要了,其他企業已經送到了。”胡毓芳滿肚子委屈,擦干淚水后,她暗暗在心底發誓:“再苦再難,也一定要辦好企業,以后讓客戶點名要太湖雪的產品。”
攻克短板迎來行業春天
作為傳統工藝產品,要想搶占市場,打造品牌,必須要有創新思維,胡毓芳總結:“傳統工藝生產的蠶絲被有兩大先天性弱點:一是容易板結發硬,二是使用時間長后絲綿容易移位、糅合和變形。”而這兩大弱點,一直限制著消費者的需求,也卡住了蠶絲被產業發展的“脖子”。
針對蠶絲被行業的發展瓶頸,胡毓芳多次前往江浙一帶,與絲綢前輩總結經驗尋找根源,前往蘇州大學,與蠶桑研究所聯合研究探討。在絲綢人的共同努力下,成功攻克了傳統蠶絲兩大先天性弱點,徹底改變了蠶絲被的市場命運。
與時俱進中,胡毓芳不斷創新蠶絲被工藝,相繼成功開創“蠶絲被全過程無污染手工拉網”制被新工藝;和蘇大蠶桑研究所合作研發“可水洗蠶絲涼被”;發明伸縮式拉綿臺、標準定位扣,讓工人無需用尺丈量,就能精準拉出相應尺寸的被子,生產效率提升了10%。如今,這兩項小發明,已經在震澤蠶絲被企業中廣泛運用。
這些創新的產品和成果價格非常親民,幾百元到幾千元錢不等,真正讓真絲家紡走入尋常百姓家。
絲路情懷傳遞絲綢名片
2012年年初,蘇州市委市政府提出“重振蘇州絲綢”的構想,令胡毓芳倍感振奮,“蠶絲被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傳統行業,而是一項富含科技創新潛力的朝陽產業。”
她與梁雪芳大師刺繡工作室聯手,將傳統蘇州刺繡藝術融入真絲家紡,既凸顯文化價值,又提升時尚感;把盛澤的絲綢面料融入產品,開發出一百多個真絲家紡品種,更重要的是,她要把過去流傳下來的“寶貝”推向海外。
踏著“一帶一路”的春風,2013年,太湖雪驚艷亮相土耳其“中國絲綢展”;2015年,太湖雪又成為第53屆世乒賽官方唯一指定絲綢品牌,為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定制絲綢“國禮”,把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絲綢推向世界。
思維敏捷的胡毓芳特別善于抓住市場賦予的機遇,她注重渠道創新,借助“互聯網+絲綢”開拓電商領域,相繼在阿里巴巴、亞馬遜、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,并把跨境電商業務拓展到世界各大洲,產品遠銷美國、加拿大、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,也讓蘇州絲綢的閃亮名片飄向全世界。